测试-爱因斯坦探针(EP)科学目标通过评审
6月21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爱因斯坦探针(EP)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评审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内华达大学、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物理研究所、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紫金山天文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的十余位院士、专家参加了评审会。陈建生院士担任评审组组长。
国家天文台袁为民研究员代表项目团队作了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报告,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同类卫星概况、科学目标、有效载荷配置、总体方案和卫星初步方案、项目预期成果、创新性、科学意义和国际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经过讨论,评审组认为,EP科学目标明确,其创新性和优势体现在探测灵敏度比现有同类设备高1个多数量级,空间分辨率达到角分水平,预期将在发现和探索宇宙中沉寂黑洞、探测引力波源的电磁波对应体并精确定位、系统性监测宇宙X射线突变天体等三个方面取得科学上的突破。它可在高能暂现源和时变监测研究方面开辟一个新的发现空间,推动学科发展,科学意义重大,已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卫星采用龙虾眼宽视场成像X射线望远镜(WXT)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的有效载荷配置,其主要技术指标满足科学目标需求。评审组同意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通过评审。
EP是面向未来时域天文学和高能天体物理的小型科学探测卫星,于2013年7月入选空间科学背景型号项目(第二批),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完成了背景型号期间的研究工作,并于2016年5月4日通过了背景型号结题验收评审。本次进行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评审将为EP任务未来开展综合论证与工程立项提供重要输入。
(供稿:论证处)
图1 EP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评审会现场
图2 先导专项负责人吴季研究员介绍EP背景情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