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武,男,汉族,1943年11月25日生,江苏武进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第九届科技委员会主任。1962年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
50多年来,朱光武一直从事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探测研究工作,主持我国神舟飞船、各类应用卫星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以及科学卫星等有关航天器有效载荷研制任务。历任空间中心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室主任、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研究部主任、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副主任、研究生学位评定会委员会委员、副总工程师等职。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01批、02批副总设计师、中俄联合火星探测计划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以及多项航天工程任务主任设计师、指挥或指挥兼主任设计师等职务。兼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北京发明协会理事,上海市宇航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评委,曾任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香港新华通讯社出版社顾问等职。
朱光武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以及载人航天(港澳)奖、中欧合作双星团队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颁发的创新科技之星奖等奖励3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其中2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中国专利优秀奖。2002年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先进个人,2006年被国防科工委评为国防科技工业协作配套先进个人。公开发表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55篇。于1997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朱光武
每日清晨6点,无论寒暑、风雨,一位70多岁的老者都会在一间普通办公室里准时开始他一天的工作。这位数十年如一日,退休后却依然坚持工作,每天都能在大部分年轻人之前到达办公室的老者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探测室创始人之一、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空间环境探测专家朱光武研究员。
一生只做一件事,从风云卫星、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萤火一号,朱光武从事空间环境探测工作50多年来,独立设计开发了16款专用集成电路,填补了这一领域数年来的多项空白,在我国天基空间环境探测仪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形成系列并赶超航天强国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用青春和热血、坚贞与无私谱写了一曲奋斗之歌。
知难而进,拼出天地
在空间环境中,辐射的危害极大,对卫星和人体均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影响。众所周知的切尔诺贝利、福岛核泄漏事故便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和损失。
刚参加工作的朱光武
我国科研领域刚刚起步之时,科研的环境与条件十分艰苦且有限。而为保证航天员和卫星辐射危害的测量更加精准并进行有效规避,朱光武及一众探测人在保护措施有限和极大辐射风险的条件下,与仪器一起面对以定标为目的的辐射照射。并且为了先进的载荷技术指标,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前进,每次定标实验朱光武都事必躬亲。
整日面对普通人谈之色变的辐照危险,朱光武非但没有心生怯意,反而让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加神圣沉重。早在朱光武在踏上这条路开始,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潜心研究、扎实工作,推动空间环境探测领域发展,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即使众人一致劝他注意辐射防护,他也仍以科研工作为先并总是说:“跟两弹一星的前辈们比起来,我这算什么?”朱光武后来回忆起自己多年的科研历程,心中满满当当的都是自豪与光荣,相信他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双星发射前期,朱光武与双星主要负责人一起检查测试结果
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更没有EDA软件的年代,朱光武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握笔,一笔一画地绘制原理图与PCB图。不知多少次,一个新的想法或是制版工人一个新的建议都让他再一次打起一百二十分的专注重新制图。朱光武知道,在勒紧裤带搞航天的年代,每一个航天任务、每一次空间环境探测的上星机会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省吃俭用挤出来的,弥足珍贵。记得有一年春节,朱光武带队到上海参加某型号任务空间环境载荷的重要论证会议,途中乘车发生意外,他的头部、腿部多处受伤,随行人员劝其尽快医院处理,但他仍坚持赶往会场,与会老总们看到他脸上的血迹都被他的坚持所感动。朱光武的拼劲为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困难时期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机会。
现今探测室有科研工作人员100余人,办公、实验用房逾6000平方米,国际先进且国内唯一的定标和测试实验室10余个,各类定标和测试仪器设备900余套共价值超1亿元。国内研发有410多台空间环境探测载荷,其中首创60余种,支撑了载人航天、探月、北斗、火星、云海、双星、风云等120多颗卫星空间的空间环境探测,基本实现空间环境要素全覆盖。探测室已经成为我国空间环境/空间探测领域当之无愧的“国家队”,这都是在朱光武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拼搏出来的。
自主自强,硕果报国
“我们一定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发展,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的仪器和数据有信心”,这是朱光武经常对身边人说的一句话,他也是如此身体力行、一以贯之的。
朱光武独立设计、开发了16款专用集成电路,打破了空间环境探测领域专用集成电路依赖国外的危局,这在当前国外电子学元器件对我禁运的严峻形势下,更加显示出了其前瞻布局的战略眼光。基于这些自主集成电路开发的20多种空间环境探测仪器,广泛应用于各航天型号的空间环境探测任务,共获2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为我国以航天工程应用为目的的天基空间环境探测仪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光武与探测二号(TC-2)卫星合影
50年来,朱光武主持我国神舟飞船、各类应用卫星空间环境探测、研究以及科学卫星等有关航天器有效载荷研制任务,历任空间中心研究室主任、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研究部主任、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生学位评定会委员会委员、副总工程师等职;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副总设计师、中俄联合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及多项航天工程任务主任设计师、指挥等职务,先后承担实践2号、4号、5号科学卫星、风云一号、二号、三号系列气象卫星等我国多颗卫星工程任务及我国跨世纪重大航天任务,荣获16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他“一片丹心付探测,满腔热血洒中华”的肯定。
朱光武工作勤奋、学风严谨,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亦不忘实验室的发展与年轻一辈的成长,积极培养并严格锻炼年轻的科研队伍。朱光武有一份特殊的礼物传给后辈年轻人,那就是他那倾注几十年心血,记录每一次成功失败经验和详细数据、几十次型号任务心得体会的笔记。这份半米高的手稿被亲切的称为“探测红宝书”,完美铭刻了他的知识、经验及良好的工程习惯。研究室的后辈年轻人,手捧“探测红宝书”,在朱光武精心呵护下得以站在他肩膀上快速成长。
朱光武在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当年朱光武手把手教会电路调试的荆涛,如今是一名研究员并担任某型号任务的总师助理;张爱兵,同样也已跻身研究员行列并获得了2018年度的“十佳科苑名匠”称号。朱光武为我国空间环境探测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包括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在内的年轻骨干,带出了一批善于攻关的、具备航天工程经验的年轻科研队伍,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朱光武“知难而进,精益求精”的精神已经成为实验室的精神财富,并深深融入探测人的文化传承中。其继任者实验室主任孙越强研究员,抵住快出成果的诱惑,毅然选择了“GNSS掩星探测”这块硬骨头,十三年如一日坚持一线科研,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儿,终于将国际首台GPS/BDS兼容的GNSS掩星探测仪送上了太空。目前该载荷的数据得到国际认可,被欧洲ECWMF、德国、日本和加拿大的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等多家国际机构业务应用。
同样,在朱光武“知难而进,精益求精”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探测室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包括国际首次观测到近月空间的H2+存在的证据、国际首次监测到北极臭氧低值区域、天基等离子体分析仪/郎缪尔探针/电离层光度计填补国内空白、研制了目前仍是我国唯一量化监测太阳耀斑爆发等级的X射线流量谱探测器,开发了技术指标国际先进部分指标领先的我国第一代辐射环境模型等等;并主持、参与了多项973、863、预研、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前沿课题,实现了产学研用全链条覆盖,截止2018年底共荣获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委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国家专利授权61项,其中两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朱光武在全国政协会现场
朱光武在199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多次针对国产卫星研制和应用等问题提交提案,为我国空间环境探测事业发展积极呼吁。目前年过七旬的他仍然精神矍铄、豁达乐观,经常同研究室年轻人一起奋斗在科研事业的第一线,指导和帮助年轻同志从事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工作,为国家持续输送科研人才。
为国家的伟大事业而奋斗,这无疑是最大的光荣,理应义不容辞、鞠躬尽瘁。生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一辈是幸福的,而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是困苦的,这如同硬币的两面。我们不仅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享受攀登科学高峰苦痛中的乐,胜利永远属于敢于迎难而上、逆风而行的人。
茫茫神州大地,中华代代人才。老一辈探测人艰苦奋斗谋开拓,中生代探测人秉志守节夯基础,新时期探测人扶摇而上竞前行。一代又一代探测人将不断砥砺奋斗、踏浪而行,为我国空间环境探测事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留下自己的传奇。
(供稿:探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