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空间科学最亮的星

空间科学“最亮的星” | 钱骥:开拓我国空间技术和空间科学事业的千里马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4-30 | 【打印】【关闭】

  为了祖国的空间事业,我愿意负重,我必须疾驰。 

  ——钱骥 

  

 钱骥

  1917年,钱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普通小职员的家庭。“骥”是千里马的意思。钱骥父母的心愿是:儿子长大像千里马一样,志在四方。儿时的钱骥没有享受到多少童年的幸福,贫穷操劳的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穷困的七口之家生活的担子自然就落到了母亲肩上。母亲深明大义,按照自己和丈夫的心思,生活再苦再难也要让孩于们有文化。她拼命工作,尽自己的努力拉扯着孩子度日。 

  钱骥是长子,尽管只有十几岁,但深深懂得母亲的不易,他尽力来帮助母亲,分担她的压力。每天忙完自己的功课后,放牛、插秧、耕地等什么农活他都肯干。还要教弟弟、妹妹和家乡“养拙会”(即读书会)的学员们识字学文化。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烧到了上海,敌机的狂轰滥炸、同学的无故惨死,深深地刺痛了钱骥的心。他深深地觉得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是如此的苦难。弱肉强食、列强侵略,国家破碎、人民遭殃的残酷现实,使钱骥明白了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重要意义。所以他立志要实现科学救国的远大目标。 

  1943年,钱骥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理化专业。1947年,受聘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赵九章先生开创地球物理研究。为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质量,钱骥提出应建立规范,进行定期仪器标定,研究制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气象仪器,是气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研究院所属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和仪器、设备、全部资料等立即整理好,重点搬迁!钱骥冒着生命危险和赵九章所长一起,毅然拒绝了南迁的要求,决心留在大陆,为新中国保护了当时中国气象研究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同时也保住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整个科研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钱骥他们保护下来的研究所被并入中国科学院。 

  钱骥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之一。1950年,与赵九章等十八人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钱骥早期曾研究地磁和地震波,协助李善邦进行地震台站网布局规划,后担任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空间中心前身)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51年,钱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高了,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个消息震惊全世界,也让钱骥等一批科学家深受震动。他们明显地预感到空间科学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发展领域,不过,那时候中国国内没有人研究这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钱骥主动找领导谈话,明确表示了自己愿意放弃从事多年的地球物理专业,转入人造卫星事业。 

  1958年10月,钱骥(右二)作为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成员访问前苏联。图为代表团部分成员参观雅尔塔里海港。左起:杨嘉墀、何大智、彼得罗夫斯基、中国留学生、卫一清、赵九章。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钱骥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创建工作。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他开拓空间物理学新领域,认为人造卫星上天是空间探测的新里程碑。他协助赵九章对空间科学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国外信息。鉴于人造卫星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他积极倡导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负责组建空间物理探测机构,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探索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途径,1958年,钱骥参加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 

 

  1958年10月代表团在前苏联克里米亚疗养院。左起前排:钱骥、杨嘉墀、杨树智;后排:叶先生(地球物理所派遣到克里米亚天文台的研究生)、卫一清、何大智。 

  1958年10月钱骥(左)、卫一清(右)参观前苏联克里米亚天文台 

  虽然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访问与参观,但是代表团根本没有学到苏联研制卫星的技术与经验,还是空手而归。“学别人的难,还不如靠自己!”钱骥深深明白这一点。于是,回国后,他与赵九章、卫一清研究空间探测的思路,提出发展我国空间技术的五条意见:“以火箭探测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为人造卫星做准备。 

  50年代末,钱骥协助赵九章领导地球物理所二部工作,着手落实探空火箭研制工作。1960年他直接领导总体组,主持并成功研制了箭头总体、遥测、雷达跟踪、天线、电源和环境模拟以及探空火箭箭头等探空技术和探测仪器,多次探测试验成功。 

  火箭测高空风,是导弹武器、核爆炸试验急需的项目。1963年,在钱骥领导下,液体火箭将镀锌玻璃丝和铜丝抛入空间,成功地测得高空风。通过S波段雷达反射,跟踪金属丝云的飘移轨迹,从测量的坐标、速度、加速度及方位,可计算出高空风速、风向,为卫星发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9655月,在国际卫星系列规划会议上,钱骥报告了《发展侦察卫星的设想》。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卫星设计院,即“651”设计院,任命赵九章为院长,钱骥为技术负责人,主要技术力量为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第一研究室和中科院力学所。在赵九章和钱骥等的主持下,全面开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方案设计,拟定各分系统的设计指标,组织协调分系统的设计和研制,安排落实了近200个预研和试制项目,组织了卫星研制全国协作网。10月至11月,在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钱骥又报告了《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初步意见》,就卫星系统方案、目的任务作了详细的说明。 

  钱骥向周总理汇报方案,当周总理知道钱骥姓钱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总理的平易近人、风趣幽默,顿时打消了钱骥汇报时的紧张情绪,并胸有成竹地对总理说:“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一计划!”事实证明,我们后来“两弹一星”辉煌成就的取得,三位钱氏科学家,即钱学森、钱三强、钱骥,在这一事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贡献。 

  1970424日是中国人民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这天的2135分,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2148分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了!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车间和音乐盒 

  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从此宇宙空间有了中国人的声音! 

  纺织女工在欢呼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早在60年代初期,钱骥曾多次建议将“返回式卫星”列入国家规划,并且作为重要发展项目。1965年,钱骥即开始探讨返回式卫星方案,带领总体组到有关单位进行调研,征询对返回式卫星应用的需要,提出以发展遥感应用为主的返回式卫星方案设想,对总体指标进行论证。重点抓遥感仪器、返回技术、测控跟踪、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 

  1974年,钱骥被任命为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任,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提出加速发展返回式遥感卫星。 

  19794月,钱骥被任命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并相继担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他为中国科学实验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研制做了大量的技术领导和组织工作。当返回式卫星取得有用价值资料后,他又积极宣传利用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发挥卫星综合利用的优势,不断提高卫星应用的经济效益。 

  钱骥先生在办公室 

  在卫星型号系列发展、规划和预研的一些问题上,钱骥都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主持研究,统一步调,协调工作。有一些技术问题,通用性强、涉及面广,如果认识不一致,研究工作就难开展。钱骥主持会议进行研究,使各方面意见得到统一,推进了工作。 

  他在预研工作中特别关注卫星寿命的问题,安排了一批应用基础的研究课题。他非常重视预研工作的资料和积累,对国际国内情报进行了大量分析。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国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1979年召开的那次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钱骥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一个提案,申述了实验卫星的要求。最后,大会增加了一条法律条款——“允许实验卫星的位置精度可以保持在正负零点五度”。这为我国进行通信卫星的试验争取了主动权。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和另外22位为我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丰功伟绩的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钱骥为了祖国的高科技事业,呕心沥血,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正如他这一千里马——“钱骥”的名字,代表了他几十年来对祖国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 

  本文主要整理自以下文献: 

  1. 漫步寰宇 敢问苍穹——纪念钱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来源:互联网,2017年) 

  2.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心怀飞天梦 卫星伴此生(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董保存、王锐涛,2017年) 

  3. 负重疾驰千里马——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钱骥的故事(来源:《科星最亮——两弹一星功勋的故事》,姚爱英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   

  钱骥 

  江苏省金坛市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摘自《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http://www.60yq.cas.cn/zgkxyyldyx/gxjzhdz/qj/ 

资料整理、文字编辑: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