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黎甜楷. 《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 科学时报社. 1990
1967年1月25日至31日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召开160卫星胶片的论证会。这次会议是由三室和六室(感光化学所的前身)筹备的。陶宏、任新民和我参加了会议。根据会上论证,160甲片是拍摄太空恒星用以定位的胶片。为保证判读,160甲片必须能拍到五等星。光机所根据摄影理论和国外资料推算,提出要用感光度为12000ASA的感蓝片。而据1966年美国摄影科学杂志介绍,当时胶片感光度达到的水平是黑白片5000ASA、彩色片1000ASA。所以,要制备这样高感光度的胶片,与会各胶片厂的专家都不知如何下手。会上一致建议由我所承担160甲片和胶片加工方法的研究。为此我们一方面从剖析买到的3000ASA片入手,分负片、正片、药包进行研制;另一方面决定在地面进行实拍星星的模拟试验,来确定160甲片的指标。我们和光机所、天文台等单位成立了一个模拟实拍小组,从1967年5月起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捕捉每个无月晴朗的夜空,模拟小组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获得可靠的科学数据,不单对160甲片所需的感光度、清晰度有了确定的认识,而且知道有些星星并不是完全感蓝的。根据实拍的结果及我所加工组提供的“双片法”空中加工研究数据,总体设计最后决定采取高感负片回收加工的方案。
但是要研制这样高感光度的负片也不是容易的。开头光靠光学染料,感光度怎么也上不去。后来我们组织了研讨会,认为感光度的提高应通过多途径,分步攻关。第一步要研制高感的色盲乳剂,第二步通过光学染料增感和超增感,使色盲乳剂感光度翻一番,最后通过强化显影加工,再将感光度提高50%~80%。通过这样分头攻关,终于较快达到了160甲片实验室的配方要求。
1968年1月,国防科委决定把160乙片会战迁到化学所,室里要我担任160乙片会战组组长。
160乙片用于从300公里高空拍摄地面景物,是一种高感光度、高解像力、高清晰度、低灰雾的特种黑白全色片,难度是很大的。会战组成员来自5个单位,二三十人。他们中多数人都参加过99胶片研制,尤其来自胶片厂的同志有很多实践经验。但是有机助剂研究力量比较薄弱,于是我和陶宏等商量让我们室的有机专业骨干力量参加到会战组。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就分别完成了高感度、高分辨率的乳剂配方和化学增感、光学增感,指标达到了实验室配方要求。为了满足中试放量的要求,我们决定进行涂布工艺设备的改装。当时时间只允许两个月,而改装工作量相当大,因此,参加改装的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结果仅用40天就全部完成任务,及时提供了中试条件。
但是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60甲、乙片开始中试放量不久,涂布结果时好时坏,有一段时间连续出现灰雾很大,护膜流淌。大家非常着急。我和同志们召开现场研讨会,经过仔细的研究与分析,发现空气的湿度有重要影响。我们马上安排乙片组同志作吹干及加湿手工涂片试验,证实了这种现象。于是涂布组调整了干燥温度和湿度,结果灰雾真的下降了。护膜组也根据这个启示调整了配方,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终于涂出了合格的160试验片。
1970年6月根据160领导小组安排,化学所带着实验室配方到天津厂协作,进行放量生产。在实验室配方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适应生产条件的改进研究工作,终于在1974年底涂出了合格的160甲、乙正样片,并于1975年12月、1976年11月两次经过卫星使用,获得成功。160胶片的研制成功是参与科研的全体同志的志气与智慧的结晶。
(199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