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陆元九. 《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 科学时报社. 1990
当东方红乐曲声第一次响彻云霄的时候,中国人民为祖国的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而欢欣鼓舞,我更是热泪盈眶,因为这是我亲身参与并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
远在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召开大跃进动员大会,钱学森首先发言,主张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紧接着我表示,中国科学院应该开展人造地球卫星控制方面的研究,不但要把卫星放上去,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之后。钱学森、赵九章等和我先后著文或向领导呼吁,为发展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摇旗呐喊。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列为1958年头项任务,并采取了相应的组织措施,由此进入科学院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581时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对此反应非常积极,把运动物体的控制(主要是卫星姿态控制及其运载的控制系统)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并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
首先,根据科学院581组的指示在自动化所内成立二院,由吕强任院长全面负责进行筹建。下设三个研究室,分别由屠善澄、张翰英和我任室主任。业务方向分别是姿态控制系统仿真、遥控遥测和运动物体控制系统研制。后来又成立由杨嘉墀为室主任的第九研究室,研制大型模拟计算机,供控制系统仿真用。与此同时,筹建0306工厂,负责控制系统元器件的加工和总装。
其次,根据所的主攻方向,设法壮大队伍,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此除吸收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以外,还有中科技大学成立自动化系,由武汝扬和我任正、副系主任,下设三个专业,即运动物体控制、控制理论和特殊仪器仪表,分别由屠善澄、董世璜、杨嘉墀负责。所内许多同志曾专职或兼职任教,其中有:杨嘉墀、屠善澄、朱培基、潘守鲁、楼启明、张念村、何善育、黄玉堂、毛绪谨、戴汝为和我等,涂序彦、李世恩、叶修盛任教学秘书。可见,为了培养干部,自动化所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实际上,科大几届毕业生在卫星姿态控制、遥测遥控、惯性器件等的研制方面都起到技术骨干的作用。
第三,1959~1961年期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对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科研工作进行调整,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任务不是下马,要着重打基础”的方针。自动化所有意识地保持和增强运动物体控制方面的力量,具体办法是:
1.屠善澄与我带领部分同志继续研究卫星、运载方面的控制问题,这种安排为后来自动化所承担东方红1号卫星、返回式对地观测卫星的有关研制项目作了准备,在理论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大量接受相关领域国防任务,使科研队伍得到实践锻炼。其中有地空导弹,液浮积分陀螺仪,遥测数据采集系统,大型热应力试验设备。
此后形势的发展逐渐明朗,研究工作日益深入。我们看到了要大上的形势,便按火箭、卫星的成龙配套再次将全所的研究室进行调整。各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分别是:404室为大型模拟计算机,402室为遥测遥控,403室为单轴转台、大型精密离心机等测试设备,405室为特殊元件,406室为气动液体仿真,407室为控制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电子舱和红外跟踪头及其测试,并专门成立用液浮积分陀螺仪等组成的平台系统的研制班子。这样我们在全所范围内建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为后来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研制创造了条件。
导弹控制和卫星姿态控制是同一门类的技术,两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极为相似的。可以说,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始终围绕着姿态控制(包括卫星和导弹)开展工作,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东方红1号和返回式对地观测卫星的相继升空,对自动化所来说,是1958年以来,全所同志长期奋战的结果。同时今天之所以有一批强大的卫星和导弹控制技术骨干,也多少凝聚着自动化所老一辈的心血和年轻一代向上进取的精神。
据我所知,航天部的有关专家曾对部内各个研究所作过调研,认为502所是部内理论及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研究所之一。502所的前身就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是在1967年体制调整时由中国科学院整建制划归航天部的。我感到,中国科学院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不仅是在卫星工程中承担了大量软硬件的研制任务,更应看到的是,中国科学院还突出地为我国航天部门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199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