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回忆纪念

董晓龙:高山仰止,精神永存,深切缅怀姜老师

  我国微波遥感技术事业的开创者姜景山院士627日和我们永别了!

  从先生住院以后,一直在问什么时候可以去探视,还有很多事情要当面向先生请教。几天来,和先生在一起的一幕幕总是浮现在眼前,不能接受,先生已经真的离我们远去!

  我和姜老师相识从1996年开始,那时候我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来北京联系做博士后,第一次来北京时姜老师在外出差,和他电话约好在西安面谈。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西北大学宾馆,先生当时是863空间应用专家组组长,在西安检查项目。姜老师听完了我的自我介绍,简单询问了一些情况,留下我的博士论文,让我等进一步联系。大概一周后,接到姜老师的电话,说同意接收我做他的博士后。后来姜老师告诉我,在这一周里,他专门去了解了博士后的相关要求,并向他在交大的同学详细询问的我的情况,才作出决定,这样我就成了先生的第一位博士后,也开始了我在微波遥感技术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从这个经历,我知道姜老师做事非常认真。

  从跟随姜老师做博士后,到后来留在空间中心一直在他的指导下成长。从大方向的把握,到具体的工作方法,先生一直给我指导,是我事业的领路人,也是我景仰和学习的榜样。

  姜老师是战略家,他一直坚持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国家需求。先生从年轻时,就矢志科技报国,1962年从苏联留学归来,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姜老师一直坚持科研工作要面向国家需求,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需求。从东方红一号,到开创微波遥感事业,他都把国家需求作为科研事业的出发点。他所提出和支持开展的研究工作,首先都是从国家需求出发,把解决国家需求作为科研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东方红一号之后,他思考在卫星上干什么,就把遥感技术的发展作为方向,结合自己在雷达和微波技术方面的专长,开创了微波遥感事业。从--地“灾害监测,到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再到气象和海洋卫星微波遥感技术,以及他在国家多个部门所推动和支持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方向,无一不是从国家需求出发。最近几年,姜老师还在思考和部署如何解决海洋水下探测、无线电探测的综合应用等重大应用问题作为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姜老师很早就对唯论文、唯SCI的导向提出批评,他经常对我们讲,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创新而创新,科研和创新研究成果一定要有用,要解决重大问题,要实现重大突破。

  姜老师倡导实干,他一直坚持做科研工作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出来才是硬道理。他经常说,有想法、有目标就要抓紧去做,不能坐而论道,等一切条件都成熟才动手。他总是要求我们,技术突破要先做出来,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去推动成果应用。他在负责研发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同时,部署和支持了包括先进模块化微波遥感器、毫米波辐射计、成像高度计、综合孔径辐射计等一系列面向重大应用需求的前沿技术发展,形成在微波遥感技术领域实实在在的发展和突破,推动一系列重大任务的实施和应用。

  姜老师坚持创新,他一直重视通过创新实现突破和发展。他曾留学苏联和美国,通晓英、俄、日等多种外语,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在姜老师的领导下,我们的微波遥感技术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很快就走在国际发展的前沿。我国航天微波遥感从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起步,从一开始就把“定量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姜老师很早就明确微波遥感一定要从“看图识字”走出来。正是从这个根本出发,我国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海洋二号雷达高度计、校正辐射计、微波散射计等都实现了首发就提供高质量的定量数据,在国内外发挥重大应用效能。姜老师坚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月球微波探测仪、“天宫二号”宽刈幅三维成像高度计、“中法海洋卫星”扇形波束扫描散射计等都在国际上实现了率先突破,使我国航天微波遥感技术走在国际前列。

  姜老师是领路人,他一直特别重视培养后辈,帮助年轻人成长。姜老师特别重视通过给年轻人压担子培养人才成长,特别注重鼓励年轻人在科研中独立思考、独立工作。我到空间中心做博士后之前,对微波遥感并没有很多的了解,姜老师让我负责“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定标方案,通过承担这个工作,我很快就理解了定量化在微波遥感中的重要意义,并对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工作中,姜老师很少直接干预具体工作,却经常对我的工作方法给予指导,使我能够正确地独立开展工作。正是由于姜老师放手让年轻人做事,才培养出一支在微波遥感多个方向上都能独挡一面的年轻骨干队伍,在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年轻人,姜老师总是以鼓励为主,增强年轻人的信心。姜老师性格耿直,常和姜老师一起参加一些会议,他在一些重要会议上通常都是直言不讳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意见和建议。但对于年轻人,姜老师是一个宽厚温和的长者,在提出批评时也是委婉地提醒,给年轻人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和成长的营养。

  在姜老师身边工作快二十五年了,从具体的科研项目,到长远的发展战略,得到他经常的指导,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从历史的总结,到未来的展望,聆听他经常的指点,已经成为一种需求。如今,先生突然离我们远去,一幕幕不断浮现在眼前,心里却感到空荡荡。先生一生坚持科技报国、创新为国,成为我们永远的榜样;先生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永存,他开创的事业永续!

  深切缅怀敬爱的老师姜景山院士!

   

董晓龙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1.6.3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