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回忆纪念

张升伟:缅怀姜景山院士

  姜景山,一个在中国航天及遥感领域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在2021627日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无限眷恋的事业,离我们远去了。

  这短短的两天,心情一直难以平复,时间也似乎凝固了一般,总觉得难以接受。27日下午,看到姜先生静静地躺在那里,面容是那么安详,他深深地睡着了。姜先生一生兢兢业业,晚年依然辛勤耕耘,殚精竭虑,他太累了,该歇歇了。

  姜先生对航天事业的贡献,取得的卓越成就,大家耳熟能详。但镌刻在心底,永远无法抹去的是姜先生指导下工作,与姜先生共事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初识姜先生是在1991年,参加姜先生主持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机载雷达高度计”项目,感觉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又精神矍铄的人。时间久了,便感受到先生科研大家的气场和风范,胸有成竹,犹如定海神针。记得雷达高度计第一次校飞试验,小型“运五”飞机从良乡机场到天津海域。由于飞机小,气流颠簸大,大家吐得灰头土脸,而且第一次飞行没有取得如期结果,下机时垂头丧气。姜先生一眼就猜到了结果,说搞科研不要怕失败,失败了不要紧,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科研之道。在先生指导鼓励下,短时间找到并解决了问题。再次进行校飞试验是在青岛,从飞机起飞到降落,姜先生一直在现场等待。飞行试验取得成功,下机时大家兴高采烈,姜先生没有问试验结果,而是说大家这次没有晕机吧?看到试验结果时,姜先生高兴地说,有了今天的机载试验结果,就有信心做好明天的星载高度计。

   姜先生是科研大家,但也有着一个普通科研人员的情怀,会为取得的一点一滴的成绩感到高兴。我最早从事航天遥感就是在姜先生领导下参加“神舟四号”飞船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研制,具体负责辐射模态五频段微波辐射计。记得在飞船发射后,辐射计开机工作是在晚上九点,姜先生一直在我办公室等待试验数据。当拿到试验数据后,绘制曲线一团乱麻,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脸上一片肃穆。姜先生从容淡定地说,联系一下地面站,看看数据解码是不是有问题。当拿到重新解码的数据,绘制出完美的试验区曲线时,姜先生带头鼓起掌来,笑得像一个开心的孩子,他说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条星载微波遥感器的试验曲线,值得骄傲。

  姜院士是战略科学家,高瞻远瞩。他在1999年就提出了发展我国高频微波遥感技术的规划,即便国内高频器件不具备条件,采取国外引进消化再吸收的策略,也要发展我们自己的高频微波遥感系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空间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89GHz-183GHz短毫米波辐射计系统研究,研制成功原理样机并进行了机载飞行试验验证。在姜先生的推动下,研究成果被应用到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才有了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微波湿度计。微波湿度计射频前端是国外引进的,还记得当初国外生产厂家因为意外发生火灾,殃及到了我们的产品,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大家心急如焚,束手无策。据姜院士说,他一夜无眠,感受到了被“卡脖子”的滋味,也埋下了关键技术国产化的种子,幸运的是厂家很快就恢复了生产。如今,微波湿度计科学数据被纳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业务预报模式,成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优秀载荷、亮点载荷,空间中心自主生产的关键部件已经达到太赫兹波段,先生可以感到欣慰了。

   多年来在姜先生身边,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对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经常告诫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做坦坦荡荡的人;踏踏实实做事,做明明白白的事。他的这种精神是对“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精神将影响我们一生。

   姜先生的夫人陈大夫也是一个卓有成就、和蔼可亲的人。在我们陪伴她的时候,她眼噙泪花,却又神态平和地说,我能感到姜老师并没有走远,他就在附近看着我们,他很关注他的团队和团队从事的事业,对你们寄予很大希望。她还说,姜老师从小的理想就是宇宙星辰大海,未来他仍然会在某颗星球上持续地关注你们,希望看到你们取得更大成就。一席话倍感伉俪情深,令人潸然泪下,并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姜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气象卫星到海洋卫星,无不倾注了姜先生的心血。在姜先生八十诞辰的时候,我写过一段四句诗赠与先生:

  醉忆神舟游太空,

  笑谈嫦娥逛月宫;

  俯瞰海洋腾细浪,

  仰望风云傲苍穹。

   不曾想,短短五年时间,姜先生就离我们远去了,但浩气永存,永远会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姜先生开创的事业传承下去。

   有感而发,仍然以四句诗,或者不能称之为诗吧,作为结尾,寄托对姜先生的哀思并自励:

  姜老从业精于勤,

  景山仰止九州闻;

  微波探测丰碑铸,

  遥感更待后来人。

   

  谨此缅怀姜院士!

   

   

  张升伟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163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