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所基本情况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成立于1987年,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581组办公室,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的总体性研究机构,是面向全国的空间科学创新平台,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
2011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非法人研究单元)成立。2014年作为依托单位,牵头建设“率先行动”计划首批试点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与空间应用中心、国家天文台协同创新空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组织实施或承担重大空间科学任务。2015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经中编办批复,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空间中心已建立起发展我国空间科学及其系列卫星工程所需的核心科学与技术支撑体系,有效支撑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实施。建有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遥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站、广州宇宙线观测站、廊坊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站及北京延庆空间物理观测站和科研设施基地,是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的挂靠单位。
二、研究所“一三五”发展目标
1. 一个定位
空间中心坚持“面向世界空间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空间科学重大需求”,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的规划、立项、研制和发射,及运行应用的总体性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支撑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战略高技术研究中心,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现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空间科学总体性研究机构。
经过十三五的建设和发展,空间中心将成为国际著名空间科学总体性研究机构,比肩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GSFC)、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本部(ISAS)、欧空局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TEC)和俄罗斯空间研究所(IKI),成为具有空间科学和综合技术背景的总体性研究机构。
2. 三个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空间中心坚持以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为指导,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为引领,以实现率先突破为抓手,力图实现以下主要发展目标。
(1)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
推动暗物质卫星、量子卫星、实践十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产出重大科学成果;完成“十三五”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爱因斯坦探针(EP)、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ASOS)以及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等的工程立项和研制,推动我国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计划。
(2)空间态势感知与数值空间天气预报平台
面向国家对空间天气、空间态势感知的迫切需求,实现空间天气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和应用服务的全链条贯通和融合。推动子午工程(二期)等的立项,建成天地一体化的空间环境监测网与研究服务平台,实现重大理论突破,初步开展空间天气数值预报。
(3)新体制高分辨率被动微波成像探测技术与系统
面向地球观测与空间探测对于定量化、高分辨率被动微波成像探测的迫切需求,研究广义微波被动干涉成像及其定量化应用的新机理、新方法,实现从成像机理到系统设计与实现、微波辐射图像数据定量化处理与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和系统性突破,实现该技术方向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3. 五个重点培育方向
通过空间天气和空间气候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极端天气与全球变化卫星遥感观测研究、新型探测技术在太阳系探测和空间态势感知中的应用、基于GNSS的科学问题及新应用拓展研究、分布式空间系统及其信息关联技术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进一步孕育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
空间中心作为唯一一个定位在空间科学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无论是先导专项的管理部门,还是科技支撑部门,将进一步思考在国家“三步走”路线图中的作用,找准定位,继续坚决贯彻落实院“四个率先”、“三个面向”,在“三重大”产出导向中,通过顶层设计、组织策划和原理上的创新,实现 “重大原创成果”和“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的突破,确保完成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和国家战略性卫星项目的载荷研制工作,承担起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