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2022年度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暨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窦贤康院士主持,王赤院士、常进院士、周成虎院士、潘永信院士、杨孟飞院士、杨元喜院士、王劲松研究员、龚建村研究员、宗秋刚教授、曹晋滨教授、甘为群研究员、丁明德教授等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特邀嘉宾王水院士,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地学部三处学科主任程惠红、数理学部天文科学处处长何成,中科院国重重组办副主任潘韬、重大任务局空天处处长李自杰、科发局地球与资源处处长段晓男等参加会议。空间中心魏奉思院士、科技处负责人、实验室学术骨干列席了会议。
实验室主任田晖研究员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2022年度实验室工作总结。田晖教授首先汇报了国重实验室重组情况,遵循“两链一域”的重组思路,已顺利完成院内、所内相关研究团队的整合及与北大、哈工大(深圳)相关研究团队的联合,将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建设国际综合实力顶尖的空间天气中心。田晖随后汇报了实验室2022年度的工作进展和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子午一期获2022年度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二等奖,子午二期预期2023年竣工;SMILE完成地面段详细设计评审,磁强计和等离子体探测器完成初样研制;全日面矢量磁像仪、46.5nm极紫外太阳成像仪、量子磁力仪、空间元器件辐射效应试验台等多台载荷完成国内首飞并获得高质量科学数据;“鸿鹄专项”课题和AIMS望远镜等完成年度任务。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成果方面,祝融号火星车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的关键证据,在月球、太阳耀斑、磁层及利用子午工程数据开展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研究等领域取得前沿创新成果。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在空间天气预报数值模型的业务化转化、基于机器学习的空间天气预报技术、深空和临近空间环境研究与预报技术、空间环境保障、抗辐射试验与仿真平台建设运行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2022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子刊和PNAS6篇,JGR/GRL/SW/ApJ/ApJL/ApJS 100余篇。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22年新增宇航科学院正式院士和通讯院士各1人,新增杰青和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优青2人、中科院高层次人才1人。田晖还汇报了实验室2023年工作要点。
随后,戴磊研究员、刘洋研究员和陈睿副研究员分别做了“磁场重联的跨尺度视角”、“行星环境与宜居性演化研究”和“星用器件电路空间辐射瞬时故障的机制与防护原理”的专题学术报告。实验室副主任沈芳研究员汇报了2021年度开放课题结题情况和2023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情况,并请学术委员会对2023年度开放课题进行评审,会议审议通过了22项开放课题。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国重重组成效和2022年度工作成果,特别肯定了实验室在国家重大任务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以及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各位委员们也对实验室的后续发展提出了重要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凝聚新国重力量,引领国内外同行共同发展,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国家需求,提升科技攻关效能和服务应用效益,加强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的转化,做好重组后运行管理等。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供稿:天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