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近地空间环境监测”通过课题绩效评价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17 | 【打印】【关闭】

  9月16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奥运园区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承担的“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近地空间环境监测”课题绩效评价会。由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卢乃猛研究员担任组长的专家组听取了项目首席张兵研究员对项目总体的介绍,审查了课题评价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等评价材料,听取了课题负责人胡雄研究员所做的课题绩效自评价报告。专家组经过质询、专家个人打分评价,同意课题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近地空间环境监测”由空间中心胡雄研究员负责,设置四个专题和3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为空间中心李磊研究员、杨钧烽副研究员,上海天文台宋淑丽研究员,空天信息创新院王建副研究员,空间中心黄文耿研究员、徐轻尘研究员、闫召爱正高工,北京师范大学肖存英教授参加课题工作。

  课题于2016年7月立项,2021年6月完成。课题团队经过5年的协同攻关,完成了任务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经过测试,课题完成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指标达到任务书要求,部分指标优于任务书规定;课题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支撑了项目目标的实现。

  专家组认为,课题研究形成了天地联合近地空间环境组网探测方案及其仿真软件、临近空间环境数据融合技术平台、电离层环境数据融合技术平台、地球近地空间和地表环境垂直分层监测数据协同共享技术平台;创新研究成果和亮点工作如下:(1)提出了新的近地空间环境天地一体化组网方案,研发了基于“Y”型天线阵列中频雷达流星余迹测风技术和532nm瑞利多普勒激光雷达三频率测风技术,可弥补磁层扰动和电离层响应监测时空覆盖能力不足、提升地基重要探测设备的探测性能;(2)研发了近地空间环境天地联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揭示了中国区域电离层等离子体泡北向演化特征等,生成了20-100km临近空间环境融合和预报数据产品、高分辨率近实时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和总电子含量环境数据融合产品和预报模型;(3)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任务中获得了重要应用,为国家重大临近空间飞行任务提供了重要的临近空间环境探测、融合和预报数据服务,提升了国家探月工程嫦娥四号和五号、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等VLBI电离层修正的精度。

  课题团队骨干参加了会议。感谢国家“子午工程”部分站点、中科院空间中心廊坊站临近空间环境车载探测设备、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部分站点、中科院日地空间物理野外监测网部分站点、中国陆态网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地基临近空间和电离层环境数据支撑!

课题绩效评价会现场

课题负责人胡雄研究员做课题汇报

  (供稿:环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