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空间科学卫星 > 研究进展

【新华网】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十次年会专题报告活动在陕召开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9-01 | 【打印】【关闭】

  新华网西安8月30日电(阎冬)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年会于2016年8月29至30日在西安召开。此次大会立足空间科学前沿,围绕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空间光机、空间探测、微重力、空间材料、空间生命、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月球行星比较、空间遥感等十个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瞄准基础科学创新前沿,对潜在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展开深入探讨。

  在年会专题学术报告活动中,相关院士及专家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系统综述了我国在航天无毒推进技术、行星粒子逃逸研究、月基对地观测基地选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技术、空间遥感应用与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并对空间科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涛在接受新华网专访中谈到,近年来我国在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成果,这些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还进一步带动了国民经济领域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他表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将为空间科学的繁荣提供强大动力。随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太空180试验”负责人李莹辉在也表示,对于空间探索来说,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作为研究空间科学的科研人员要热爱空间,愿意投身于空间科学事业,同时他还要能经受住漫长和寂寞的研究过程。作为大型太空科学试验项目——“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太空180”试验)的负责人,李莹辉说:“在我看来,每一次实验、每一项数据都是我国空间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基石,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不可能在未来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国空间科学及相关技术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也处在发展新局面、面临发展新机遇的关键时期。继2011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与神舟8号完成交会对接并开展多项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之后,2012和2013年神舟9号、10号各三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并开展了多项航天医学和生命科学实验;2013年嫦娥三号完成月面着陆探测任务,开展了多项月球科学、空间环境和天文科学探测任务;2015年和2016年我国成功发射了(或即将发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今年年底还将发射我国首颗碳科学卫星;中法合作 SVOM天文卫星,中欧合作SMILE卫星均在有序推进中,新的一批空间科学卫星正在立项准备中,空间科学卫星的发展和中长期规划,将翻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今年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随后的神舟11号和货运1号)将开展空间冷原子钟、空地量子密钥分配,以及生命科学、微重力流体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基础物理等前沿空间研究任务,天宫二号发射已进入倒计时。我国嫦娥5号月球着陆返回任务,嫦娥四号月球背地面着陆巡视任务将在今后两年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已经启动,空间站建造和包括领域广泛的空间科学任务和先进研究设施与科学实验平台的工程实施正在全面展开。

  正如新当选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吴季所说:“基础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发展空间科学是我国航天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对于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科学普及传播更有着重要作用。空间科学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科研工作者要走出一条均衡、规范的发展道路,使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三方面协调发展,为我国实现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