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颗卫星上有您的名字——记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做出重要贡献的周炜先生

作者:罗福山

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原直接负责卫星研制任务的裴丽生副院长《请历史记住他们》[1]一书中,对我支社已有58年社龄的老社员周炜先生在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文中是这样说的“以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技术方案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抓得住’,即卫星上天后,地面台站能非常有把握的进行跟踪,并及时地、精确的测量其运行轨迹,向全世界发布。当时最好的手段是大型高精度跟踪雷达,但四机部的研制进度没有把握;另一手段是无线电干涉仪,但其可行性也没有把握。地球物理所二部电离层研究室周炜在‘和平一号’地球物理火箭探测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设备最简单轻便、研制周期短、造价便宜的多普勒测速系统方案。这是一个大胆创新的方案,……为整个卫星发射任务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1970424,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多普勒测速仪为基础的地面观测系统成功地迅速向世界发布了卫星轨道预报。”
       周炜先生参加了卫星方案的调研、方案拟定,主持多普勒测速系统的研制直到向五院交出样星。他和钱骥先生一直是赵九章先生的得力助手。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过程中,在健在的老先生中他最有发言权。
       据周炜先生的回忆,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赵九章先生把他从武汉电离层观测台调回北京搞卫星。赵九章先生搞卫星的思想从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始的,逐步将一部分人员的研究方向转到空间物理以作为发射卫星的飞行环境基础,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卫星研制的决心,加强了对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的研究力量,并着手发射地球探测火箭和建立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当考虑到研制卫星条件成熟后,又及时写信送交周总理,阐明研制人造卫星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现有的条件,得到中央批准后,就积极组织全院各所的有关人员,在已有的基础上加速卫星的研制和各种环境模拟试验,到19682月,在先生完全靠边关,“东方红1号”的模拟星、电装星、结构星、温控星等原型星研制全部完成,并进一步完成了初样星的全部联合试验。在上述严格而完整的试验基础上,较顺利地组装成正样星。
       最近《望》杂志上报道称:2009年国家特别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先生为中国卫星之父,有些不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卫星——是先生及其研究组把样星研制好后,孙家栋先生才接下来搞的,样星没经大的改动就成为正式星。而且研制卫星的基础—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和建立环境模拟试验室都是赵先生奠定的,我国卫星的发展规划也是先生主持制定的,孙家栋先生对我国卫星事业发展的贡献是很大的,获大奖是应该的,但媒体的报告时用词应恰当,前辈的功绩是不可抹杀,媒体这种提法实际上是抹去了赵九章等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88岁高龄的周炜先生是我中心健在最老的研究员,1946年武汉大学物理系,师从桂质廷、梁百先教授。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并在电离层站兼任观测工作。1950年调往当时在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磁组工作,起初在北极阁地磁台做常规观测,后去华北、华东、华中及华南等地开展了地磁野外普测工作。1953年,陈宗器先生将他调至上海佘山观象台接替陈志强先生的工作,负责地物理方面的业务兼任观象台台务秘书。1956年调回北京,先后负责武汉电离层观测站、廊坊电离层观测站和电离层研究室的组建工作和“东方红1号”、“实践2号”等卫星的研制工作。在空间物理和空间环境探测与研究方面都做出过重大贡献。
1】科学时报社,《请历史主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p73,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