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空间科学卫星系列 > 空间科学预先研究

空间科学预先研究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4-26 | 【打印】【关闭】

  空间科学预先研究是与空间科学卫星工程相对而言的一类研究课题。它覆盖了空间科学研究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前后两端,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包括4类课题: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和空间科学政策研究、空间科学任务概念研究、空间科学任务预先研究、空间科学任务规划和数据分析研究,其中空间科学任务预先研究具体又包括任务概念深化研究、科学目标凝练、相关空间技术预研等子方向。

  为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从2009年开始,通过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创新方向)、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先导专项)等,分批部署、滚动支持了面向全国高校院所和行业研发机构的空间科学研究课题,并与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衔接,为我国空间科学接续健康发展播撒了金种子,为推动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起步和工程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科学家开展世界级研究提供了支撑。

  实施简况

  2009年,在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部署了第一批为期两年的空间科学预先研究(预先研究)课题集群,支持了空间天文等九个领域的共计24项课题。2011年和2015年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支持下按领域又分别部署了两批共计73项预先研究课题。2017年和2019年在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的支持下再次按领域分别部署了两批共计72项预先研究课题。

  在推动原创科学思想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型科学项目方面,2016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征集、遴选、部署了上述领域的80项空间科学任务概念研究(任务概念)课题。

  针对新发射的空间科学卫星及拟发射的工程研制阶段的卫星任务,2017年和2019年由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支持,中国科学院部署了11项科学卫星任务规划与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课题。

  截至目前,共有约6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或作为牵头单位、或作为参加单位(子课题牵头单位)、或既作为牵头单位又作为参加单位,承担了各课题或子课题研究任务。

  部署领域

  空间天文 在从射电、红外、可见光、紫外到X射线、伽玛射线的整个电磁波段,瞄准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的起源、天体和太阳系外生命的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高灵敏度、高时间精度和高空间分辨能力的观测和研究。

  太阳物理 瞄准太阳磁场,主要关注太阳小尺度现象、大尺度活动、大尺度活动与长周期结构及演化、小尺度现象与大尺度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等核心问题,对小尺度精细结构开展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观测和研究。

  空间物理 将日球层作为一个系统,主要关注发生在地球空间、日地空间和行星际空间的物理现象,以及日地系统整体联系过程,包括空间天气事件的大尺度扰动能量的形成、释放、传输、转换和耗散的全过程和基本物理过程,并延拓至太阳-太阳系联系,认知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途径和机制。针对太阳活动-行星际空间扰动-地球空间暴-地球全球变化-人类活动的链锁变化过程开展探测和研究。

  行星科学 围绕行星的起源和演化、行星运行状态,寻找生命的宜居环境等问题,对太阳系内各层次天体的空间与表面环境、地理形貌、地质构造、物理成分、内部结构与物理场、起源与演化历史开展探测,研究行星系统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探索太阳系中的地外生命。

  空间地球科学 主要依靠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对地球大气、海洋、冰雪、生态及岩石五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全面监测,深入认识地球五大圈层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演化规律,分析研究并确定全球变化的不同侧面和反映(如温度、降水、冰盖、海平面、初级生产率等),研究全球变化的自然因素(驱动力)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全面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规律。

  微重力科学 针对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重力变化对运动规律的影响等科学问题,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中的特殊实验手段揭示因重力存在而被掩盖的物质运动规律。检验并发现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寻找新的相互作用和新机理。

  空间生命科学 瞄准在宇宙空间特殊环境因素(如微重力、宇宙辐射、真空、温变、磁变等)作用下的生命活动现象、过程及其规律,地外生命及人类在地外空间的生存表现和能力,生命的起源、演化与基本规律等开展探测和研究。

  空间科学探测综合技术 面向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期的空间科学发展需求,研发支撑空间科学卫星和探测计划的共性技术、瓶颈技术、前沿技术和需长期发展的技术,为空间科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 针对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与服务空间科学项目组织实施的情报分析与研究,为科技规划与布局、重要项目遴选及科研管理与决策等提供支撑,服务和保障空间科学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