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空间科学卫星系列 >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 > 科学家团队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

科学家团队

科学家团队介绍

    SMILE卫星项目建立了科学应用国际合作组(Science Study Team, SST),共享提高数据应用水平。

    SMILE国际合作组首次科学讨论会2015年9月在英国举行,会议决定每三四个月召集SST会议报告科学进展。包含了软X射线成像仪科学模拟组、紫外极光成像仪科学模拟组、磁强计和低能离子分析仪科学模拟组、轨道模拟组、科学数据应用组等。其成员由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科学家组成。

    国际科学工作组会议由欧空局(ESTEC)的SMILE项目科学家C. Philippe Escoubet、中方首席科学家王赤研究员、以及欧方首席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Graziella Branduardi-Raymont教授共同主持,SST成员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开放大学,英国莱切斯特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比利时烈日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NASA戈达德飞行中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空间所、欧空局、欧洲航天技术中心(ESTEC)、挪威卑尔根大学、欧洲空间天文学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联合科学团队负责SMILE任务的联合科学管理,特别是负责有效载荷的定标、高级数据产品的生成及科学成果的产出。SST的职责为:

    (1)在技术限制条件下,使SMILE科学产出最大化;

    (2)使SMILE任务满足中欧双方科学目标;

    (3)加强世界科学团体对SMILE任务的兴趣;

    (4)寻找新的科学合作,使SMILE任务科学汇报最大化;

    (5)拟定科学观测计划;

    (6)准备后续工作计划;

    (7)对任务目标进行科学研究。

    

SMILESST

 

中方

欧方

主席(PI’s)

王赤

Graziella Branduardi-Raymont

成员

戴磊

LIA PI

Philippe Escoubet

 Project Scientist

成员

李磊

MAG PI

David Gary Sibeck

Mission Scientist

成员

韦飞

SXI技术负责人

Steve Sembay

SXI PI

成员

王咏梅

UVI技术负责人

Eric Donovan

UVI PI

成员

王劲东

MAG技术负责人

 

 

成员

张爱兵

LIA技术负责人

 

 

成员

孔令高

LIA技术负责人

 

 

成员

孙天然

SXI科学负责人

 

 

  王赤: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兼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1992年获得中科院空间中心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晋升为研究科学家。2001至今为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百人计划”入选者。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赵九章优秀中青年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5年欧空局对Cluster卫星贡献奖和2005年纪念成中杰奖,2006年获得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成为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的总师,为建设国际先进的地基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目前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预先研究项目负责人; 嫦娥5号和火星探测有效载荷负责人。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美国宇航局(NASA)客座课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创新团队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 2017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SMILE首席科学家,科学应用系统总师总指挥。

  主要研究领域是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在太阳风大尺度结构和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新的外日球层多元太阳风模型,提出了确定太阳风在外日球空间减速的新方法,给出了星际介质中性原子密度,为美国新一代日球边界层探测器IBEX任务仿真提供了关键参数。揭示了外日球空间太阳风的物理特征,研究成果“太阳风在外日球空间的减速”成为不争事实,被美国空间物理战略规划委员会列为外日球空间六大研究成果之一。 揭示了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从太阳到外日球空间的传播规律,理论预言了日球层顶对太阳风扰动的响应过程及不稳定性的新现象,并被观测数据证实, 被列为美国行星际探索计划的重大研究成果,被收集在美国宇航局为纪念旅行者飞船发射运行25周年的光盘上。 合作建立了三维全球磁层磁流体力学模式,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拥有能自洽描述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系统数值能力的国家之一,发现了地球磁层对行星际扰动的负反应的新现象,揭示了其物理本质,在地球磁层中小尺度物理现象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发表在《自然》、《美国地球物理学报》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论文160余篇,引用20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国宇航局收录在他们为纪念旅行者飞船而制作的CD光盘上,作为旅行者飞船二十五年来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联系方式:cw@spaceweather.ac.cn 

  戴磊:

  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2010-201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担任Research Associate, 2015年起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在磁层基本物理过程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主要有 1)首次发现磁层漂移波粒共振的直接证据,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选为研究亮点(Research Spotlight,2013);2)解析获得了电流片阿尔芬本征波模,提出了用阿尔芬本征模解释磁重联区物理机制的新理论,并被MMS卫星观测证实, 研究结果再次入选AGU研究亮点(2017)。3)首次观测到亚暴中强电场导致的MeV电子注入地球辐射带的过程,提出了产生卫星“杀手”电子新机制。近年来在地球物理专业顶级刊物JGR,GRL,PRL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文章13篇。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承担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磁层物理团队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在中欧联合卫星工程里,担任科学应用系统常务副总师,轻离子分析仪PI.

  联系方式: ldai@spaceweather.ac.cn 

  李磊:

  1964年12月出生,博士,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工作,曾开展粒子动力学、磁层低能粒子模式、火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研究;参与过双星计划、探月工程、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工程等多个空间环境探测任务的论证、工程研制和研究工作。目前担任smile卫星系统副总师,负责有效载荷总体工作,并任磁强计PI。

  联系方式:lil@nssc.ac.cn 

  韦飞:

  1977年10月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空间X射线和极紫外探测技术研究,承担了我国新一代高能谱分辨率太阳X射线探测器研制工作,该仪器是目前国际上能谱分辨率最高的太阳X射线流量监测设备,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在轨运行太阳耀斑监测仪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国家航天工程型号任务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2008年至今先后担任风云二号03批卫星空间环境监测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空间站核心舱空间环境监测载荷主任设计师、中欧联合空间科学任务SMILE计划软X射线成像仪技术负责人等职务。

  联系方式:010-62582635   weif@nssc.ac.cn 

  王咏梅:

  1967年9月出生,空间物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次承担和参加了国家民用航天、中科院创新项目、863、北京市科委基金项目和国家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检索,获专利8项。

  目前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和电离层光学遥感探测与应用研究,在我国首次自主研发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项目中,先后担任FY-3系列气象卫星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和紫外高光谱成像仪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该项目获201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还担任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紫外气辉极光成像仪和光度计主任设计师。

  联系方式:wym@nssc.ac.cn 

  王劲东:

  先后完成中俄联合火星探测任务“萤火一号”卫星高精度磁强计、“高空探测任务”高精度磁强计、“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磁强计、“高分专项”航空磁力矢量测量仪等多台载荷的研制。先后担任风云三号卫星空间环境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萤火一号科学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等。

  作为负责人承担卫星载荷型号、高分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国防863 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和预研基金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联系方式:wjd@nssc.ac.cn 

  张爱兵:

  张爱兵,男,1977年7月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2003年硕士毕业后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工作,主要负责空间等离子体就位探测仪器的论证、设计、研制、试验和相关科学研究,先后担任多个型号的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或主管设计师,主要包括火星探测离子和中性粒子分析仪、中欧合作SMILE计划低能离子分析仪、电磁试验卫星等离子体分析仪、风云四号充电电位监测器、中俄合作萤火一号等离子体探测包、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中欧合作探测二号低能离子探测器等,突破了大动态范围、离子成分、视场扫描、离子成像等关键探测技术,所研制的仪器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部分仪器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联系方式:zhab@nssc.ac.cn 

  孔令高:

  孔令高男博士研究员,1981年生。上海宇航学会会员。 2003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6年应聘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要负责空间环境探测载荷的研制及数据分析工作。现任“SMILE卫星低能离子分析仪”主任设计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参与或承担的其他型号项目有:“风云二/三/四号”、“萤火一号”、“嫦娥一/二号”、“嫦娥四号”、“张衡一号”、自主火星探测以及载人航天项目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3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联系方式:klg@nssc.ac.cn, 13810584295

  孙天然: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博士,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1986年5月出生,200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

  2007年应聘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要从事太阳风-磁层耦合的模拟和观测研究。现任中欧联合空间科学任务SMILE卫星科学应用系统综合规划与支持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国家级/院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973项目1项。截至目前,共计发表文章17篇(SCI/EI论文16篇)。根据Web of Science检索结果,文章总引用127次。其中1篇文章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评选为研究亮点,并在其会刊(EOS)上刊登专文进行科普介绍。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磁层X射线成像、磁层顶磁场重联、地球磁层对行星际扰动的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