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公共服务
公共信息
节能宣传
便民服务
健康之窗
现在位置:首页 > 公共服务 > 节能宣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梁从诫等访谈)
2006-06-07 | 【     】【打印】【关闭

  嘉宾:

  ●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

     ●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沛生

  主持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大事,上至政府下到老百姓,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同时,资源节约型社会又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几位专家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和内容是如何理解的?

  梁从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杯水开始,不管是政府官员或者企业老板以至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地去做。当然,资源节约型社会不光是个观念问题,也是个技术问题,我们必须有好的先进技术,使得我们的社会有条件节约。人们有节约的意识,还要有节约的手段,才能真正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社会。

  李沛生: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资源能源的匮乏。同时,国内资源的不足导致我们国家对外依存程度不断上升,不得不依靠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来供给。此外,一些主要矿藏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非常紧迫。我们国家过去的消费模式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导致一些与国民经济相关的煤、电、油等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在未来的十几年,能源的增长可能会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张俐娜: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尽可能少地消耗我们非常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资源对老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尽量不让这些资源污染环境。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循环利用,包括一些产品的回收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循环经济。

  主持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几位所从事的工作与资源节约型社会不无联系,从你们的角度看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李沛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定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真正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做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三是从手段上来说,要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实施。五是加强宣传,强化节约意识。六是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最后要形成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定要从源头抓起,不能末端治理。我所从事的包装工作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源头之一,包装行业如果不能健康合理地发展,不仅会导致原材料的浪费,还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我们一直大力倡导“绿色包装”,引领包装行业走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发展道路。

  梁从诫:我们不仅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还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两点是分不开的。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从环保方面努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打基础。我认为,如果我们的青少年心里没有一颗绿色的种子,中国不可能有一个绿色的未来,资源节约型社会不可能真正实现。自然之友一直在坚持开展“绿色希望行动”,到各地农村去灌输环保知识,告诉那些农村的孩子——这是你们的家园。你们不保护它,谁来替你们保护。那些孩子们可能从来没有环保概念,但第一次听说后印象非常深刻。

  张俐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件长远的事,要从提高全民素质开始,效仿国外,把环保等作为公共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培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识。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是件全民大事,应该从个人小事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我是做研究的,一直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积极参与,比如说为了解决国家污染生产的问题,我们历时20年做了一个项目,开发出一种低成本、无污染生产纤维素丝的新方法和新工艺,不仅成本低且无污染,原料还可回收循环使用,非常符合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向。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