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风采

空间中心年轻干部理论学习小组热议
《50年,科技人谱写“东方红一号”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0-05-11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和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指出老一辈航天人“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并且对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作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摇篮,一直耕耘在祖国的空间科学和航天事业中。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王赤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50年,科技人谱写“东方红一号”新篇章》,讲述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建设空间科学强国的几点思考,阐述了当代航天事业的新时代特征,提出了航天人的新使命和新担当。

  该文在空间中心年轻干部理论学习小组成员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小组成员踊跃发表学习心得:

  中国航天正在经历从空间应用和工程技术导向为先到重大科学突破为牵引的转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敢于提出新的科学思想,敢于尝试新的观测手段,为实现中国航天强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主任助理 李晖

  航天强国必须以重大原创空间科学问题为牵引,引领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新时代航天人应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历史新起点上,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加快推动空间科学发展。

  ——环境室副主任 罗冰显

  70年前的581小组,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坐标原点,之后一代代空间中心人始终践行并弘扬着“两弹一星”精神。领悟中国航天新时代重大科学牵引与自主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新特征,在将中心建成为世界主要空间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过程中贡献力量。

  ——论证中心副主任 时蓬

  航天日,不只是纪念,更是再出发。勇于扛起新一代航天人发展空间科学的使命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将仰望星空追逐的航天梦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求真探索。

  ——党办业务主管 赵艳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传承和弘扬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立足岗位,敢于创新,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力攀登,为我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国家航天科技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合办业务主管 宁一瑄

  王赤院士向我们新一代空间中心人吹响了冲锋的号角。维护我国临近空间国家安全,助力我国临近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尽快抢占临近空间环境探测与研究高地,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环境室研究员 徐轻尘

  航天事业的发展绝非易事,空间科学卫星事业更是难上加新,需要我们传承好老一辈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时代发展对科学卫星工程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期许,我们应在充分吸取前辈经验基础上,形成新时期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发展的新模式,适应空间科学事业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 郭剑川

  50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绚丽篇章。但空间科学、航天技术、航天应用三个方面发展仍不均衡,空间科学是短板。我们要将探索空间奥秘,发展空间科学作为自己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空间技术第二党支部副书记 李大林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是第一代中国航天人的高瞻远瞩和历史担当。作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人中的年轻一员,我要立足本业勇于担当,承传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将个人发展与中国航天事业有机结合,在奉献和拼搏中实现人生价值,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

  ——微波室副研究员 李东

  50年前,前辈科学家们一穷二白开始起步,从无到有,自主研制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今天,火星“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将马上执行,作为新一代航天人要自强不息、继往开来,在月球与深空探测的科研道路上,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体部高级工程师 范宇

  我们要怀揣科技兴国的目标,对空间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向保持持续的兴奋,促进开创性研究。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重基础、探本质、谋规划,使工作准确发力、掷地有声。继续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为我国空间科学事业再创辉煌。

  ——系统室副研究员 范亚楠

  作为一名航天人,我深知老一辈航天人的艰辛和付出,他们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们有幸赶上了中国的“大航天”时代,更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努力奉献,使中国在世界航天舞台上发出时代最强音。

  ——系统室副研究员 王林林

  (供稿:党办、年轻干部理论学习小组)

 


附件下载: